宜宾学院:扎根宜宾办大学 紧记工作育英才
更新时间:2023-03-14 09:34 发布者:admin
四川新闻网宜宾10月10日讯(张利谢冰记者周瑜原)今年5月,宜宾学院迎来一场“大考”,圆满完成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得到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这份成绩,是靠全校师生员工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奋斗出来的,是宜宾学院人对“自强不息、至善致远”的宜宾学院精神的最好诠释。
宜宾学院坚持党建统领,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学校党委坚持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使各项工作运行更规范、治理更科学、推进更有效。学校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始终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学校改革大局。
宜宾学院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校党委紧密结合世情国情校情,在传承发扬李庄精神和几十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凝练形成了“自强不息、至善致远”的宜宾学院精神,优化完善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系,引领全校师生员工万众一心、同向同行。在办学思想体系的指引下,宜宾学院围绕“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和“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这“两大”目标,秉承“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为教师成功搭建平台、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三为”使命,大力实施“人才建校、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服务强校”的“四大”战略,全面践行“党建为核、制度为先、师生为本、育人为首、学术为魂”的“五大”治校理念,实现了从单一的师范类院校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转变,初步形成“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格局。
40年栉风沐雨,40年砥砺前行,一路改革创新,一路春华秋实。立足新时代,宜宾学院始终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不断探索实践的时代课题。今年5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意见反馈会上,专家们给予学校高度评价,认为宜宾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合作育人路径和借力国际化助推转型发展的方式值得肯定。
学校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和引进体系,不断改进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以队伍结构的优化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关键,已基本建成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较高、结构相对合理、能满足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096人,其中高级职称361人,是总量的33%,博士、硕士680人,是总量的62%。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9人,省级创新团队2个、市厅级创新团队6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在国内外另聘有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校外专家123人。
学校坚持引育并举,启动了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创新、应用人才国际化水平提升、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等五大计划。五年来,共安排100名青年教师脱产攻读博士学位,海外研修166人,其他学习培训701人,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学术讲座226人次。目前,学校“双高”人员双双突破百人大关,正
为落实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实现学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目标,2017年,学校出台了《宜宾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先后与四川久远银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丝丽雅集团、川茶集团、宜宾港(集团)有限公司等市内外9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协议,加大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不仅如此,宜宾学院在“人才建校”战略中还善于借力。学校聘请了美国院士为中美应用技术学院的外方院长,近三年间,聘请了美、俄、日、也门籍教师20余人来校从事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有113名教师到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培训交流;举办国际会议3场,共派出4个优势学科学术交流团赴国外参加学术交流、合作科研、项目洽谈等;引进课程资源90多门;引进9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现有18个二级学院,有文、理、工、管、经、法、教、艺、农九大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63个,有省市级各类研究基地16个,学校的生物工程等6个学科进入艾瑞深排名区域一流学科。学校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
宜宾学院大力实施“教学立校”战略,立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转型发展的新起点,做强工科、做实理科、做优人文社科,突出创新,强化应用,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专业学科,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本科教学改革成绩突出。近五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卓越人才教育项目18个、国家级“新工科”项目1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综合人文素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艺术基金会“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基地”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在教材与课程建设方面,该校近五年来有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在线项。其中,法学院教师根据研究成果主编的《国家司法考试必读法律法规汇编》被指定为国家司法考试教学参考书,学校法学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连续7年在70%以上,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宜宾学院突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实践和完善“1+3”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占比已达到46%,学生的“应用”属性和“创新”特质更加彰显,创新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学校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科竞赛方面,学生获全国全省学科竞赛奖励572项,国家授权专利79项,列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省级项目430项,列全省同类高校第一。2017年,在省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奖总数列全省高校第二。2017年获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战杯”)二等奖,是四川省唯一获得全国二等以上奖项的新建本科院校。2017年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2项、省级项目130项,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名列第一。技能竞赛方面,参加“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生物)大赛取得4个特等奖、连续5年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连续3届均获得一等奖,是唯一一所连续6年进入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决赛的地方院校;3次获得全国大学生VEX机器人挑战赛冠军,并在2014年、2016年美国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中分别获得卓越奖、结构奖,综合成绩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居全省高校第一;2014年,在全省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比赛中,该校选送的舞蹈《金沙江号子》、《风雪赵一曼》分别获得普通组和专业组一等奖;2015年,在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中,舞蹈《金沙江号子》获得非专业组金奖。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硬件的投入。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宜宾学院不断加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经费投入。近五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6255万元增加到1.377亿元,增幅达120%;文献总量从258.98万册增加至687.48万册,增幅达165%。特别是近三年来,宜宾学院的硬件投入可谓是大手笔。仅教育教学设备就投入了近6000万元,相当于该校前36年教育教学设备投入的总和。
2015年,学校成为四川省部分二级学院/专业转型改革试点高校。2016年,学校成为四川省整体转型改革试点高校,成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全国首批试点院校。2017年,中美应用技术学院正式成立,拉开了学校借力国际化助推向应用型深度转变的大幕;今年5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得到专家认可……宜宾学院的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大大提升,学校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宜宾学院以学术为魂,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强调以学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以学术提升科技创新实力、以学术彰显服务社会竞争力,围绕“团队+平台+项目+产业”一体化发展思路,融入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
制度与平台建设方面,近五年,学校制订和修订颁布《宜宾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订)》等科研与学科建设管理制度文件共15个;建有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市厅级新型智库5个,协同创新平台3个,有省厅、市校各级科研创新团队21个。
在科研项目立项方面,近五年,学校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820余项,其中校外项目约700余项,占项目总数的86%以上。校外项目中,纵向项目58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73项、市厅级项目494项;横向项目12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约2200万,年均科研经费约440万元。
科研成果及转化方面硕果累累,共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共22项,在同类高校排名第二。特别是中国酒史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酒文献专书集成》《中国酒文献篇卷集成》,填补了国内酒文献研究空白。五年来,全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3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800余篇,SCI收录约260篇、EI收录约80篇、CSSCI收录约230篇;出版著作约130部(其中专著约70部)。
2018年2月10日发布的ESI数据显示,宜宾学院WebofScience论文数619篇,被引频次3797,其中高被引论文有6篇,工程学的ESI达成度达到34.4%,远超出省内同类院校水平。在“软科”2018年高校排名中,“顶尖成果排名”“科研质量排名”“科技服务排名”“社会声誉排名”等四项列同类高校前列。
高级别理论成果产出方面,宜宾学院有了SCI一区文章;出版了39卷巨著《唐君毅全集》大陆版;出版了大型文献整理全书《酒文献专书集成》和《酒文献篇卷集成》6册共600万字(预计总共将达2000万字);共6册约1000万字的四川省社科联重大委托项目《唐前帝王诗文校注》成果已于2014年顺利出版。
“大学几年的学习,让我学到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多锻炼。毕业前,我在宜宾市三中实习,直接被学校录用。30多年来,我立足教学岗位,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一切都离不开母校的培养。”1986年从该校英语专业毕业的徐红梅一直在宜宾市三中任教,如今已成长为四川省特级教师,还是国家级教学科研优秀个人、四川省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专家等。
徐红梅是宜宾学院培养的优秀师资人才的一个缩影。宜宾学院始终牢记“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使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还培养出了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大学生村官典型严克美,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祝晓波和民政部“2014年度中国最美社工”胡艳林等优秀人才。
毕业于宜宾学院政法系的胡裕刚,从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秘书做起,历经六个不同职位,现任公司党委副书记一职。一路走来,胡裕刚把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历练出来的实践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2006年率先进行了企业公车改革,降低公司管理成本。在实施党员先锋增效工程中,有效破解企业党建和生产经营“两张皮”问题,使该项目入选“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通过对企业软实力的建设,丝丽雅品牌价值已达到19亿元。
为积极响应中央和四川省大力发展竹产业的新发展思路,宜宾学院美艺学院的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推出了一系列竹编工艺品。今年的美艺学院毕业生作品展示中,笔者在竹编工艺品展厅看到,一副副精美的耳环、项链、手镯让人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的工艺品让人啧啧称奇。从这些工艺品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创新应用能力非同一般。
通过系统培养,该校学生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满意度高。近年来,宜宾学院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连续多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来自第三方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8.38%,用人单位对学校2017届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满意度为94.11%,总体满意度为96.08%,继续聘用的意愿度为96.08%。
40年来,宜宾学院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扎根基层一线的教师、干部、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力资源的供给,为宜宾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近年来宜宾学院招生就业统计数据看,每年有20%以上的新生来自宜宾本地,每年有超过30%的毕业生留在宜宾就业。很多用人单位评价,宜宾学院的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近年来,宜宾市各级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扶持,人才上实现共享,科研上推进互动。在学校的大学城国际校区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宜宾市政府、翠屏区政府、筠连县政府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等都给予宜宾学院大力支持。学校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密切关注政府决策部署,在决策咨询、社会培训、联合科技攻关等方面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在教育培训方面,近五年,学校依托“国培计划”培训中西部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3253人次;举办宜宾市中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和提高培训班,培训宜宾市中学校长533人次;举办宜宾市中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共培训骨干教师1143人次;举办乌干达中文翻译培训班、四川省民族地区小学住宿班主任培训、宜宾市依法治校和民办学校法规培训、宜宾市临港区国税局培训、宜宾市地税局培训以及筠连县“精准扶贫”教育培训,培训各类人员共2214人;2017年组织四川省教师资格证面试3854人。
宜宾学院还大力支持地方文化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向宜宾市民全面开放学校图书馆、演播厅和体育活动场所,接待市民、大中小学学生等社会群众8000多人次。近五年,宜宾学院参加宜宾市各类专场文艺演出10余场,配合地方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类活动选送节目20多个,主导排演节目60多个,教师担任地方文艺活动指导教师、演出嘉宾和评委工作500多人次,在宜宾市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承担组织管理工作100余人次,受邀担任宜宾市、区县各类体育活动导演、裁判、教练300余人次,参加宜宾市各类体育交流、比赛活动及开幕式表演等2000多人次。
2014年,对应四川打造千亿茶产业战略,学校联合川茶集团创办了川茶学院,并和地方多个茶叶产业集团联合开办“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班”,重点培养与茶经济、茶文化、茶学有关的创新型应用人才。2015年,对接宜宾市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战略部署,在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宜宾市政府等五方协议的基础上创办了全国首家“质检学院”,打造质检人才培养高地。2016年,在同济大学专家指导下整合重组了“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服务宜宾节能环保产业、页岩气开发以及打造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城市战略。2017年,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1所签订协议,在宜宾长江工业园联合组建“电子测试技术产业研究院”。与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签订协议,联合举办“中国测试”(北大核心、CSCD收录)学术期刊。
学校与五粮液集团公司联合组建了“固态资源发酵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近年创造五千多万效益,被评为四川省优秀重点实验室。“中国酒文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酒史研究中心”,成为酒文化研究和创新实践的广阔平台。
宜宾学院自主研制并转化了首个科研成果项目“知贤坊”白酒品牌;与宜宾叙府酒业联合研制品牌名酒,实现转化产值7亿多元;为解决宜宾茶产业有产品、无品牌的现状,宜宾学院专家团队通过品牌体系的构建和营销,自主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天红”“天青”两款茶产品,为茶企和茶农谋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学校以“基地+企业”为平台助力精准扶贫,仅“酒糟+优质牧草”生产青贮饲料项目,就可为筠连县养殖户每年增收2.4亿多元;利用宜宾盛产油樟的天然优势,学校的专家致力于油樟提取技术研究,“油樟高效提取技术与废弃叶渣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集成技术”研究成果的中试生产线万元;“新建特大型浓香型白酒酿造车间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及示范应用”和“复糟酒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及配套工艺研究与应用”项目2016年实现新增利税5000万元,获全省优秀重点实验室称号……
此外,学校还与阿里巴巴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天原集团、丝丽雅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与同济大学、西南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有本科生访学协议;与西华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签署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与电子科大签署协议在宜宾共建“智慧信息系统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科大研究生院宜宾分院”和“电子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宜宾分园”;与台湾华梵大学在工业设计领域开展了教学与实践活动。
当前,宜宾学院正积极开展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紧紧抓住宜宾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加强合作,扎根宜宾,优先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高端成长型产业、新兴先导型服务产业以及传统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相关的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016年,宜宾学院成为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全国首批15所试点高校之一。学校抓住机遇,将机械电子工程、环境工程、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社会工作六个专业集群式加入“双百计划”,教育部学校规建中心微信公众号“教育之弦”还将此作为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创新案例”给予了介绍和推广。中美联合专家组数次来校,对专业开展需求调研分析,为每个专业出具了论证分析报告,依据分析报告,各专业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突出创新与应用价值的课程体系,建构了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了学校包括治理机制、课程开发、学习成果验证、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等系统化改革。2017年,学校正式成立中美应用技术学院,与美国国际科技大学、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佛罗里达州布罗沃德学院等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特聘了RaviJain(美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为中美应用技术学院的外方院长,负责学科专业建设。目前,六个专业近500名学生已在按照新方案接受系统培养。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期间,专家对学校“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借力国际化助推转型的合作育人路径”给予肯定。
2017年2月,宜宾学院加入中德职业教育联盟,与同济大学、德国巴伐利亚州文教部等合作筹建中德工程学院。学院以“8+1+1+X”的师资结构为支撑,结合宜宾“565”总体谋划及产业布局调整,规划设置了7个专业,其中汽车服务工程、建筑电气自动化和工业工程三个专业已成功申报,今年9月开始招生。
宜宾学院实现与中俄艺术体育教育合作办学。与俄罗斯萨拉托夫国立音乐学院、伏尔加格勒体育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多次教育交流活动,计划在2019年组建“中俄艺体学院”,进一步助推学校走国际化办学之路。此外,学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还与日本中部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筹划合作办学事宜。
伴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度推进,宜宾学院正在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校区建设。目前,一些东南亚的国家很欢迎该校去招收
生。宜宾学院正自信从容地面向世界,让中国文化更多地融入全球,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在国际化办学的进程融共享共赢。下一步,宜宾学院将进一步开放办学,着力推进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学科专业的国际化、培养方案的国际化、课程模块的国际化、教师来源的国际化、学历学位及资格认证的国际化、招生来源的国际化。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宜宾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和建设特色鲜明应用型综合大学“两大目标”,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协调各方的作用。全面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政治站位,深入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全校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思想建设不断增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建立和完善了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系列活动。
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构建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支部“三级联动”的组织建设体系。拓展党建工作载体,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坚持党建带团建,全面加强共青团建设。严格“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和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坚持开展创先争优等活动。党员发展工作成绩显著,六年来,发展党员3068名,在职教职工党员比例占61%。
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坚持党管干部和正确用人导向,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加强干部制度改革,完善了干部综合研判、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容错免责、挂职锻炼等制度15个。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举办首届正处级干部培训班和处级后备干部培训班,着力推进干部队伍结构优化工作。深化干部走基层活动,持续十二年开展处科级干部“四个一”活动。
作风建设成效明显。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学校“三公”经费的使用有效降低。开展办公用房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开展了公务用车、规范领导干部公款出国(境)、兼职取酬,整治收送红包礼金、“会所中的歪风”等专项整治,推进正风肃纪常态化,干部职工作风持续好转。
纪律建设保障有力。全面加强纪律建设,实现由“惩治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转变。严明政治纪律和规矩,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出台了《宜宾学院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责任追究办法》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十八项规定”“十八不准”等制度。
积极构建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廉洁教育。党委研究反腐倡廉工作104次,废止反腐倡廉制度19个,修订及新建党风廉政建设制度30余个。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吏。通过接受省委两次巡视、省纪委的内部巡察工作,强化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政同责及“一岗双责”意识。完成了纪委“三转”工作,选优配强了纪检干部队伍。扎紧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笼子,出台了专项整治干部不担当不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9张清单等制度50余个。严格践行“四种形态”,第一种形态占比51.7%,第四种形态占比0%,充分体现了“四种形态”的良性分布。
学校围绕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习实训、质量评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大力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本科专业应用型改革试点、探索国际协同培养模式、搭建校际协同育人平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并提出教学、学分和考核等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明确课程设置与学生毕业能力点形成的对应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培养;构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融合的育人体系,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
2015年,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宜宾学院首批推出7个专业开展二级学院部分专业转型发展改革试点;2016年,推进全校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改革,成为四川省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8所公办高校之一。目前,《本科院校整体转型改革试点》已获省级综合改革项目立项。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科教协同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为主要路径,认准方向,加速发展,近年来通过转型发展、综合改革,显著提高了学校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构建了“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格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初具雏形。
宜宾学院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依托智慧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智慧型资源共享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已获得四川省新一轮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立项。学校坚持“互联网+教育”的理念,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和智慧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师生发展的全过程指导,真正实现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生活,切实保障学生个性化发展,大力建设智慧校园。目前,学校已完成智慧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和智慧在线教学平台建设、高校版网上阅卷系统建设、在线教学资源录播教室建设、教师综合服务系统建设。数据经济产业是一种经济新业态,也被称作“第四产业”。据预测,宜宾学院智慧校园未来的年收入将达1亿元。在宜宾着力建设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宜宾学院的智慧建设将大有可为。
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两个《决定》明确指出,要积极争取国家在川增设更多开放口岸,建设国家开放口岸;要推动品质革命和品牌创建,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2018年是宜宾学院确定的“质量提升年”,学校正依托五方共建的全国首家质检学院,大力培养质检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省委决定的开放口岸建设、品牌创建和宜宾市质量强市示范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当前,宜宾市正加快建设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高速的发展更需要人才的支撑。宜宾学院正致力于“一带一路国际校区”建设,着力打造留学生基地,为把宜宾建设成为南向开放枢纽门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扎根宜宾办大学,牢记使命育英才。宜宾学院正全力以赴,抢抓宜宾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机遇,紧跟宜宾产业发展的节奏,坚定不移地借力国际化,推动学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变,向双一流应用型综合大学的目标迈进,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